什麼是和諧粉彩?一種讓孩子安心創作、釋放壓力的藝術體驗

什麼是和諧粉彩?一種讓孩子安心創作、釋放壓力的藝術體驗

在香港教育環境中,學生普遍面對學業、升學、社交等多方面的壓力。近年來,愈來愈多家長開始為孩子尋找能夠舒壓、同時培養內在平衡的課後興趣班,而來自日本的**Harmonious Pastels(Pastel Nagomi Art)**正正符合這個需要。

這種看似簡單卻極具療癒力的創意課程,不僅在日本、新加坡、台灣等地廣受歡迎,亦逐漸在香港的藝術教育界掀起一股溫柔革命。那麼,什麼是和諧粉彩?它與一般繪畫有什麼不同?對孩子又有什麼特別的幫助?

和諧粉彩的起源與精神
「和諧粉彩(Pastel Nagomi Art)」起源於日本,由細谷典克先生創立。「Nagomi」在日文中意思是「平和」、「寧靜」,這種藝術形式的誕生,是為了幫助人們透過色彩創作,找回心靈的平靜與溫暖。

它最大的特點是使用柔和色調的乾粉彩(pastel),搭配手指進行塗抹與融合,不需要畫筆,也不強調畫功或比例結構。每一幅作品都不追求「畫得似」,而是強調「感覺對」——一種內在與色彩對話的過程。

這種溫和、開放的創作方式特別適合兒童與青少年,讓他們在繁忙生活中得到一個純粹、無壓力的創作空間。

與一般繪畫的差異:不追求技巧,只追求感受
和諧粉彩與傳統繪畫最大的不同,就是它完全沒有門檻。無論學生有沒有藝術基礎,都可以參加。創作方式不講求透視、比例或色彩學原則,而是鼓勵參與者隨心選色、用手指感受顏色的混合與過渡。

傳統繪畫課可能會有技術指導、臨摹練習或作品評比,但在和諧粉彩課程中,沒有對錯,也沒有「畫得靚唔靚」的標準。導師更多的是陪伴孩子探索自己的節奏與內心,而非「糾正技法」。

這樣的課堂環境特別適合:

在傳統繪畫中感到挫折的學生

對創作有興趣但害怕出錯的孩子

性格較內向、不善表達的青少年

他們可以在和諧粉彩的創作中,得到一份安靜的成就感與心靈釋放。

課堂設計特色:讓每一雙手都成為藝術的媒介
一堂典型的和諧粉彩課,會從幾個簡單步驟開始:

選擇主題與構圖:導師會提供一些模板(如夕陽、心形、動物、小屋等),學生可自由選擇或改編。

使用模板遮蓋與切割技巧:透過裁紙、遮罩技巧,輔助學生建立簡單構圖。

粉彩上色:以美術刀將粉彩刮成粉末,然後用手指慢慢在畫紙上推開、揉合,產生漸層與光影效果。

自由表達與裝飾:可加上字句、印章、星星或其他圖案,自由發揮。

這些過程中,每位學生都能掌握節奏,感受色彩流動,從中釋放情緒與壓力。

課堂中不時會播放輕音樂,營造出寧靜愉悅的創作氛圍,亦會在作品完成後讓孩子互相分享心得與感受,強調情感交流多於技術成果。

情緒釋放與自我探索:藝術背後的心理療癒
和諧粉彩不只是「畫畫」,更是一種視覺與心理的療癒過程。很多孩子在創作中會不自覺地選擇代表自己心情的顏色,透過畫面將難以說出口的感受轉化為色彩。例如:

感到疲憊的孩子會偏好使用冷色調

開心雀躍的學生會傾向使用橙紅色

內向的學生可能從一幅單色畫開始,到後來能嘗試多層次的配色

家長和老師也能透過作品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,成為了解孩子內心的一種溫和方法。

推薦對象與課後延伸
這類課程尤其適合以下類型學生參與:

學業壓力大、情緒易緊張的學生

性格文靜、內斂、不擅表達情感的青少年

有創作興趣但害怕失敗或被評價的孩子

需要建立自信、自我接納能力的學生

此外,不少香港的課後興趣班及創意課程中心亦已將和諧粉彩納入親子班、假日班,甚至是學校正規或校本藝術課程,作為「藝術療癒」的一種手段。

家長可在孩子作品完成後,一起欣賞、裝框,甚至貼在家中牆上,讓創作成為親子關係的橋樑。

結語:色彩可以療癒,創作可以自由
在追求分數與效率的城市中,「畫畫」不一定只為了技巧提升。和諧粉彩告訴我們:藝術可以很簡單,也可以很溫柔。它是一種讓孩子安心表達的媒介,也是一種提醒我們放慢腳步、欣賞內心的方式。

如果你正尋找一個真正讓孩子「感受到快樂與平靜」的香港課後興趣班,或許不妨給他們一次和諧粉彩的體驗,讓他們在柔和的色彩中找到自己。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